作者:黑秀網
編譯:黑秀網

今年台灣設計師週的新展區「設計概念創作展 3X3 Concept Show」,特別改為不限主題的設計概念創作展,讓設計師可以自由發揮,不論是實驗性、未商品化、獨立創作或社會服務...等設計概念,都能在此概念展中細細品味。

 

交大藝所校友聯展「硬」功夫展出的作品 「蠟.上天梯/Wax to Form-Recandle 」蠟燈令人印象深刻!細緻的花紋與溫潤的肌理看起來怎麼有點可口?起初沒有看說明文字,會猜想這位設計師是用白巧克力做燈罩嗎?在經過設計師介紹製作過程後,不由得佩服她的實驗精神!

在現代生活中,「蠟」已很少使用,設計師黃鈺玲特別將「蠟」提出應用,打破常人對「蠟」的油膩刻板印象,並以精緻的交織花紋燈罩重新出現予大眾的目光下,重新讓人思考所有的元素沒有單一絕對,反而有更多的可能性。



沒開燈的質感很像裹一層白巧克力的蛋糕



開燈後的質感像是純粹用布繃+綿線編織的燈


蠟.上天梯/Wax to Form-Recandle 


設計師/黃鈺玲

材質
混合蠟材+棉線

蠟燭是昔日照明的重要工具,但隨著科技的進步漸漸被代替。透過實驗性設計的手法,企圖打破蠟燭既定的使用方式與印象, 重新塑造不同的風貌。設計過程中,當蠟燭的材料解構成棉線與蠟塊,交織的針織棉線組成燈罩的結構與裝飾花紋,融解後的蠟塊成為乳白色的燈罩,最後配合LED燈泡的應用,提高實用性與安全性。 蠟燭的意象逐漸在昇華,人們看到的是蠟燭還是燈具呢?
 
 
黑秀網 X 黃鈺玲 Q&A

請簡單自我介紹
我是黃鈺玲,畢業於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工業設計組。Wax to form系列是研究所畢業製作的作品,主要以蠟和其他複合材質一同應用的實驗性設計。
 

為什麼想做這樣的作品?
我一直想做跟材質與實驗性設計有關的創作,在尋找靈感的時候發現到蠟材雖然常見,卻是不常被使用的材質。通常大家一想到蠟,直接的印象就是油膩膩的蠟燭,因此我想將蠟重新塑造成不同型態或是質感,昇華大家對蠟材的印象。
 
 
從設計到製作花了多少時間?
從研究材質,材質實驗失敗、成功,反覆來來回回到完整成品大約一年半多。



Wax to Form-Recandle 蠟燈近照

 
設計與製程有沒有遇到什麼困難?是如何解決的?
最常遇到的困難是,第一個萬事起頭難,因為蠟材運用在產品上是很少見的例子,因此可以參考的資料也很少,在思考製作過程時也特別難發展。
 
第二則是如何精準控制材質。因為蠟是很難控制的材質,創作過程中往往把蠟的特性想地太過理想,當實際嘗試後,就是一連串的失敗與修正。例如:當初在製作花瓶時,為了讓蠟可以做成斑駁薄殼狀,因此需要自己設計一套符合需求的模具。當模具完成後,以為蠟可以很安分地附著在模具上,才發現蠟殼因為熱收縮的關係,容易出現裂痕而造成高失敗率。或者因為模具浸泡於蠟鍋的時間太久而溫度提高,導致蠟材附著不上去的狀況。最後解決的辦法就是在反反覆覆的實驗當中,跟蠟混熟點成為好朋友吧!(笑)
 

燈罩最後是怎麼做成功的,可以分享秘訣嗎?
在每一次材質的嘗試當中不斷修正製造的手法。製造手法算是最大的問題點,模具設計要考慮脫模對蠟的結構會不會造成影響,編織的時候要思考怎麼樣的編織花色在浸泡蠟時能最具視覺效果,而浸蠟時還要注意棉線是否有雜質。如果說秘訣的話就是要對「蠟」這種材質要具備耐心跟毅力。
 

未來是否會做一系列作品呢?
其實燈具跟花瓶是此系列作品中的兩項作品,還有仿磁瓷器的盤子、以年輪為意象的蠟層椅與布結合的蠟布花瓶,未來我想針對Shell花瓶與Recandle這兩個支線去發展不同的造型尺寸、花紋質感。



wax to form-shell


wax to form-shell
 
 
請談談創作過程中遇到有趣的事情
我常常在失敗的實驗中得到很多出奇不易的結果,是在這個創作過程裡覺得最有趣的地方。例如:製作燈具的時候,原本只想做出鏤空效果的蠟殼,卻因為忘記浸泡蠟鍋時模具也會附著上一層薄薄的蠟,因此脫模後形成了半透明的效果,也因為這個「意外」才有了現在的燈具造型。
 
 
這次創作或參展給您的收穫是什麼?
我沒有想到有這樣的機會可以參加這次參展,我覺得這是對自己作品的一種肯定!在創作期間,因為有許多的未知數,讓我對於產品的方向充滿著疑惑與矛盾,不過當作品完完整整從構思變成了實體產品的當下,覺得自己的方向沒有錯!大膽假設,放手一搏,反覆嘗試後,所累積來的無形經驗與成就感是最珍貴
 
 

wax to form-recandle 製作過程


wax to form-shell 製作過程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學承電腦嘉義分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